• 支援
    • 經濟報告

亞洲經濟自給自足能夠抵禦全球衝擊

  • 文章

儘管每個人都在猜測美中貿易談判的最終結局,但是一個宏觀的經濟情勢已然形成:亞洲正在塑造由內部驅動成長的良性循環,這將使得亞洲地區不容易受到外部衝擊的影響。

相關數據亦呈現一個具有說服力的故事:亞洲的內需消費正在增加,與鄰國的交易量逐漸成長,從而形成自給自足的區域性經濟生態系統,能夠實現三個至關重要且相輔相成的經濟成長要素:製造,消費和投資。

有了這些驅動因素,亞洲地區因此具備足夠能力創造自身的經濟環境,既不容易受到全球其他地區的影響,也不容易受到發達經濟體因其優先順序而有不同政策要求的影響。

當前,亞洲對於全球經濟成長的貢獻度達到三分之二,這意味著我們可能會面臨到一個轉折點,即西方經濟的健全發展將更多地依賴亞洲,而非相反。

亞洲最大的貿易夥伴不再是北美或歐洲:去年,亞洲地區的出口有54%流向至其他亞洲國家。以台灣為例,在2008年至2018年的10年之間,出口總額成長29.5%,但對亞洲的出口額成長達40%以上。儘管部分原因是亞洲的供應鏈日益多元化所致,但由消費所主導的區域性貿易仍有望創造強勁動能。

此外,亞洲的新興消費者正在改變全球經濟樣貌。製造商和跨國企業曾經把亞洲作為一個廉價的生產基地,為西方市場製造產品,如今他們將目光轉向更接近生產設備的亞洲消費者。

例如,環顧世界各地,汽車規格正變得越來越大,以迎合中國人的喜好;服裝生產線正在為亞洲客戶提供更小及更苗條的款式;傢俱公司正在推出新的設計,使其材料能夠適應熱帶氣候的炎熱和潮濕。

這並不是說亞洲並未受到貿易情勢升溫的影響。亞洲地區的出口和國際投資皆已下滑,但這些影響更多地是來自於全球不明朗的前景,而非僅關稅的增加,關稅本身對於亞洲經濟前景所造成的威脅相對有限。

從長遠來看,關稅的增加甚至可能有助於亞洲的自給能力。一些渴望將供應鏈多元化的美國企業,已經將生產基地擴展到亞洲其他地方,例如越南或馬來西亞等地,以避免關稅和制裁。

面對跨越太平洋的貿易紛爭,解決上述問題變得更加迫切。一個透過區域製造、消費和投資帶動成長的新亞洲,對於全球經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。迄今為止,全球經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西方的消費者和投資人所主導。

在此新的貿易格局下,台商將發揮關鍵性的作用;台灣是亞洲地區僅有的五個發達經濟體之一,與香港,日本,新加坡和韓國並列,因此處於亞洲食物鏈的頂端。台灣企業在供應鏈多元化和擴大亞洲市場投資方面已處於領先地位,能夠掌握亞洲消費者日益增長的購買力,除了縮短供應鏈、更有助於供應鏈在地化。

但是,如果亞洲地區希望發揮整體的經濟潛力,各國政府就必須努力減少彼此的貿易壁壘。台灣是較為開放的經濟體之一,與各國的關稅都在降低,但其他地區的非關稅壁壘仍在嚴重拖累貿易成長。如果亞洲各地的經濟體共同努力,將能夠創造出大於各個國家總合的成果:這個地區不僅將引領全球成長,且將更有能力抵禦外部衝擊。全球的經濟成長將取決於亞洲,而台灣正處於成長核心的完美位置。

需要幫助嗎?

瞭解更多我們的銀行解决方案,以及如何協助您推動業務發展。